網點是印刷圖像的像素,是膠印中吸附油墨的最小單位。它擔負著傳遞原稿的色調和階調的任務。根據色彩學理論,顏色具有色相、亮度、飽和度三屬性。黃、品紅、青三原色網點疊加在一起,通過改變網點的大小或覆蓋率,便能形成千千萬萬種不同的顏色。所以一幅原稿無論層次多么豐富,色彩如何變化,只要通過三原色網點的適當搭配,便能模擬出原稿的色彩和階調。
在評價彩色印刷品的質量時,網點的復制質量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其中關系到印刷品復制質量的很多標準,如墨色均勻、網點不變形、印刷品上無重影、墨杠等幾乎都關聯到網點的控制。
網點的變化可以引起清晰度和細微層次的變化、顏色的改變以及反差、油墨色調、油墨密度和墨色疊印等方面的問題。雖然已可用電子方法進行一些網點變化的預測和預防,但是,控制網點的變化仍然是保證印刷質量所必須的。
網點大小和相互之間的位置決定印刷的色調,例如,印得很緊密的大網點將形成暗調區域,間距很大的小網點則形成高光區域。因此,網點增大能夠極大的影響這些區域網目調和彩色照片的復制,而且對中間調的影響很大。
正是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我們提出了網點控制的概念,即在印刷復制的整個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上控制網點的質量。由于各個工序間的緊密聯系,同時還要注意相互協調呼應的質量控制。
雖然數字化印刷的名詞已經提出多年了,但在現時應用相對廣泛的傳統印刷方式中,網點信息在設備間轉換仍然更多的使用模擬信息傳遞,也正是因為這種傳遞是使用模擬信息來實現的,就難免會造成網點本身的信息在設備間出現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變化(如網點增大,網點縮小,網點變形以及網點丟失或是并級)。
現在我們比較常見的網點印刷(本文提到的印刷方式均為膠印)品復制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原稿→分色(現在主要采用的是掃描或電子分色)→圖象處理(包括階調的調整和壓縮、圖文混排、分色、加網等,這個過程大多是采用計算機來完成了)→拼大版→出片(曝光,顯影,定影)→曬版(曝光、顯影、對于大印量也有采用烤版的)→上機印刷→印刷結束。
以上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工作流程,網點從圖像處理階段形成,一直到印刷完成的整個傳遞過程,是通過光、軟片、版材、印刷機(主要是印版和橡皮布)、油墨、承印物來完成的,但由于設備和技術等很多固有的原因,傳遞本身的性質決定了網點變化是必然的,加上這些材料和設備本身就具備很多不確定性,導致網點在每一步都無法作到準確的復制和傳遞,也就是說我們無論怎么做,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網點在這些傳遞過程中的變化(以上所說的網點變形、網點增大、縮小等)。在實際的生產中,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將網點的變化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能夠預知的范圍內,同時規范生產流程,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變化參數的波動。
在生產中我們能遇到的網點復制過程中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1.網點縮小,即相對于網點的上層(上道工序)載體講,復制得到的網點面積縮小。
2.網點增大:相對于網點的上層載體,復制后得到的網點面積增大了,得到的復制品密度變大。
網點增大又可以分成機械網點增大和光學網點增大。
“機械網點增大”(也被稱作物理網點增大)是網點尺寸實際上的物理增大,機械網點增大最常見的形式是無方向性的,如果過度增大則可能造成糊版。這種增大是由墨膜厚度、承印物類型、高網線數、或在橡皮布和印版之間、橡皮布與承印物之間壓力下的油墨轉移造成的。
“光學網點增大”是油墨的吸光特性和承印物的光散特性形成的一種視覺現象。當光照射在非圖像區域,即“空白區域”時,光便漫射開來,而網點附近的一部分光則被抑制了。此光由于不能被反射回觀察者的眼中而被認為“被吸收”。網點顯得比實際的密度和尺寸大些,看起來好象已經發生了網點增大。
3.網點變形:復制后得到的網點形狀出現了變化,如原本圓形的網點復制后可能變為橢圓的,或是無固定形態的網點。
以上提到的三個問題,對印刷品的整個復制階段都有很大的影響。但當我們能夠更準確的預知網點在設備間傳遞所產生的變化后,就能夠更有效的在網點發生變化以前對網點將要發生的變化做一定的補償。打個比方,如果某一印品的網點在復制過程中出現如下變化后:拷貝陽圖網點縮小2%;曬班網點縮小4%;印刷網點增大15%;網點光學增大為12%,那么經過簡單的數學加減之后我們就會發現,只要在網點開始傳遞前就對網點進行21%的預補償,在傳遞后我們恰好就會得到我們想要的效果。雖然實際上的網點補償設置并非象以上說的那么簡單,這種補償和網點變化之間并非僅僅是一個線形關系,而且不同百分比的網點在復制過程中的變化趨勢也不一樣,但我們只需要了解以上的補償關系就足夠了,把網點將發生的變化(比較典型的就是50%處網點的變化率)告訴軟件,剩下的就可以交給計算機做了。
上面所說的道理仿佛很簡單,但一到實際操作上,我們就會發現由于網點傳遞中所要涉及到的工種繁多,要真正做到管理上的規范化和操作的標準化其實并不容易。然而這對于印刷品上的網點復制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只有嚴格執行管理的標準化以及操作的規范化,才有可能在印前的圖像處理和網點補償中作到有的放矢,這也恰恰是很多印刷企業做不到的。實際情況往往是制版和印刷各做各的,這對于網點的正確復制是非常不利的。
以下我們將對實際生產中能夠遇到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容易引起網點非正常變形的因素進行討論。
印刷材料的選擇:這其中包括紙張、油墨、橡皮布、印版、潤濕液等等。這些原材料的選擇往往將直接影響到印刷中網點的再現質量,一個成功的印活不僅僅是我們的印刷品得到一個更好的質量,更應該是在允許的質量范圍內實現最小的成本。
制版工藝的選擇:這是一個很大很廣的問題,但涉及到網點的復制,最重要的也無外乎網點的形狀、加網線數。網點形狀的正確選擇一來能夠對印刷品的表面效果有很大影響,更主要的是要注意每一種網點形狀的性質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說,方形網點在50%處有一個很大的階調跳躍,同時方形網點總的網點增大率也是較其他網點大的,所以在對中間調表現豐富的高檔印刷品的分色加網過程中不能使用方形,而首要考慮菱形、或橢圓形網點。網點的線數越高,網點印刷品所能表現出來的層次也會越豐富,畫面也會顯得更細膩,但同時由于整個版面上網點的邊長和也會越大,根據網點增大的理論條件,我們知道網點的變化趨勢也越大。很多時候盲目的加大網點線數就會導致網點的復制質量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所以實際生產中,我們要根據印刷的紙張、油墨、機器等很多因素的綜合條件,來權衡網點的線數。網點百分比相同,網點線數不同的網點增大規律:在網點百分比相同的情況下,且網點增大值相同,網點線數越高,則網點增大率也越大;在網點百分比相同的情況下,且網點增大值相同,網線線數越高,則網點增大的面積百分比也越大。
曬版:1.曝光。在PS版曝光過程中,由于光滲等原因會造成印版上的網點實際上比菲林上的網點是呈縮小的趨勢,一般這個縮小量應該控制在3%~5%以內。不過這個數字并不是沒有變化的,由于曬版設備的真空度,曬版玻璃的透明度,曬版時間的控制,版材本身的質量都有很多不同的情況,所以要經常使用曬版控制條來測試曬版中的網點變化情況,然后將數據反饋給印前的圖像處理單元;2.顯影:有規律的測試顯影藥的濃度,通過測試的結果來決定顯影的時間。如果當顯影藥疲勞后,仍然采用不變的顯影時間,那么會出現網點邊緣沒有顯凈,造成網點增大。在曬版過程中有規律的定期檢測曬版機的工作情況,和顯影條件是必要的,這個過程采用曬版專用的測試條就可以了,并及時的把得到的結果反饋到印前,以便提前進行反應。
潤版液的影響:a 潤版液的PH值:印刷過程中潤版液的PH值不能過低,以大約5~6為宜,因為潤版液的PH值過低對膠印油墨的轉移影響很大,同時會引起印版腐蝕,降低印版的耐印率,造成高調網點的丟失,或其他印刷問題;b 印版上的水量:印版上空白部分的水膜厚一般為0.5~1微米,墨膜厚度為2~3微米。如果印版上的水分過大,就會對圖文部分的墨膜產生侵蝕,導致網點空虛;如果墨膜厚度很大,那么油墨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向空白部分鋪展,導致網點增大。
油墨的影響:1.流動性適中。流動性太小的油墨內聚力過強,很難被碾勻,從而降低油墨的轉移性;流動性過大的話,會造成油墨的附著性差,印刷出來的網點扁平、暗淡、甚至出現周邊鋪展現象,影響產品的質量。另外注意印刷網點產品時油墨的流動度要比文字小些,這樣印刷的網點清晰而且飽滿。2.選擇適合的油墨。要求油墨質地細致,爽滑,流動性能良好,黏度適當,沒有滯版的缺點,色彩鮮艷耐久,并且墨色最好為半透明。
油墨的合理乳化: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膠版印刷和其它印刷方式比較,常常是由于油墨的乳化而顯得色彩飽和度不夠,所以在實際生產中大家都在盡量減小油墨的乳化,以期能夠達到更鮮艷的墨色效果。但是實際情況卻是,沒有合理的油墨乳化(通過實驗我們知道當油墨乳化達到26%時為一個理想的乳化狀態),油墨就無法在墨輥間、墨輥和印版間、印版和橡皮布間很好的傳遞(原因是水在油墨表面會形成水膜而阻礙油墨傳遞),直接的后果就會導致網點的變形或是空虛。另外當油墨的乳化值超過30%的時候,水膜與墨膜間就會失去一個明顯的界線,網點邊緣會出現毛邊、模糊等,更嚴重的后果便是油墨中的顏料顆粒從樹脂中析出,在印版橡皮布上堆積,同樣會影響油墨的傳遞。
壓力:1.水輥壓力只要能夠使水輥順利均勻的向印版轉移水分便可,壓力過大或過小都對印刷不利。當壓力過大時會導致水輥在叼口處跳動造成摩擦,在水的壓力下將網點擠壓變小,或是變形;當然壓力過小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水量無法正常傳遞,當然印版圖文上的墨跡就會向空白部分鋪展了。2.墨輥壓力應當平而輕,壓力過重,網點易壓糊,影響產品質量。3.保持滾筒壓力適中,均勻。壓力過大會導致印版網點上的油墨在大壓力作用下產生鋪展變形;壓力小,會直接導致油墨的轉移率下降,轉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少而薄。但如果遇到表面平滑度比較底的承印物(如布紋紙,壓花紙,新聞紙),則需要適當的加大印刷壓力,以彌補承印物表面不平,提高油墨轉移效率,從而保證網點的轉移。4.保證滾筒的線速度一致(盡可能保證),如果相鄰兩滾筒間的線速度相差較大,那么就會使網點在滾筒間的傳遞發生變形。
避免“重影”:指的是在印刷品上同一色網點、線條或文字出現的雙重輪廓。它是一種方向性的網點增大,印版和橡皮布之間,或橡皮布和壓印滾筒之間的壓力過大都可造成重影。過大的壓力使橡皮布的橡膠表面發生塑性變形,并改變了印刷網點的形狀。
印版和橡皮布滾筒表面直徑不同也會出現重影。如果單張紙膠印機上的橡皮布在滾筒上裝得過緊,而印版在滾筒上裝得過松,則橡皮布滾筒表面速度會超過印版滾筒的表面速度,由此產生的摩擦作用會使網點增大。網點可在滾筒橫向上,從一側到另一側發生重影,也可圍繞滾筒沿印刷方向出現重影。
印版的保護:1.印版涂布膠液要薄而均勻,如果膠液過稠的話,干燥后不容易清洗,容易破壞網點。2.印版在不用的時候盡量不要面向陽光放置,長時間中途停機要注意涂布膠液保護;清洗印版注意不要劃傷印版。3.停機時間長要注意不要將水輥直接放在印版上,避免印版長時間接觸潤版液導致網點被破壞。這些工作做不好將對印版上的網點造成很大的影響。
印刷機正常的工作狀態:保證印刷機的正常工作狀態,是印刷復制網點的關鍵。在正常的印刷中,網點由于正常的壓印等原因會出現大約15%的網點增大,這是正常現象,在印前處理的過程中已經可以做出補償。但是當印刷機出現非正常的振動,比如說由于印刷機滾筒齒輪嚙合不正常、滾筒軸承和軸瓦間隙過大、印刷壓力過大、水輥墨輥的跳動等原因,都會導致印刷過程中的網點傳遞出現網點變形(這種變形可能為網點增大,或是干脆為網點形狀的變化),從而出現網點的搭接變化,密度出現異常跳躍。這些網點的變化將直接導致印刷品上出現條杠、重影、并級、網點損失等故障。
三勤:在機器操作中要保證做到三勤,即勤攪拌墨斗(保證油墨一定的流動性),勤對照印刷樣張(根據樣張上的用墨量,來對印刷品上的墨色進行校對),勤觀察版面水量(這是對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水量控制進行經常的監控)。以上所說的三勤是在印刷機操作中必須經常做的,這些操作能夠更好的保證網點在印刷過程中的轉移和復制。
以上只是對網點在復制傳遞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和一些比較主要的問題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并沒有更深入的討論,實際的工作中能夠遇到的問題更應該是各種各樣,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希望本文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效果,引發同行們對印刷中如何對網點進行更好控制進行更深入的探討。